山水格局的生態性、完整性、區域性、連續性、人文性、獨特性等特點與城市綠地系統構建的目的相吻合,為城市綠地系統構建提供了大的系統框架,有利于形成一個生態安全,內外滲透,從宏觀到微觀,從市域到市區再到建成區緊密聯系的完整綠地生態網絡。
3.3賦予綠地系統美學意境,體現自然之美和人事之工
山水格局使城市的空間更加豐富,更富有自然的美感。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對城市綠色場地的設置強調“雖有人做,宛自天開”的美學意境。因此,城市山水格局賦予綠地系統美學意境,體現自然之美和人事之工。首先,城市內外的山體輪廓線蜿蜒曲折,既是城市天然的背景,也是城市內外空間聯系呼應的天然紐帶,保持城市內外山體輪廓線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保證山與山視覺走廊的開敞性,會使城市更加具有源于中國哲學的美學意境。其次,城市綠色開敞空間的位置往往隨著山水空間的外輪廓或道路的走向進行設置,山水格局的自然空間靈活多變,因此,山水城市的城市綠地系統布局也打破了單調的塊狀與網格狀的形式,山環水繞的綠地系統布局方式更加符合中國人的美學認知。再者,山水自然空間更具休閑、健身的開發潛力,是市民開展休閑和健身活動的寶貴資源,只要稍加改造,便能成為一處“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城市綠色斑塊,這些綠色斑塊往往雕琢了源自中國傳統的亭、臺、樓、閣等園林建筑,人工建筑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使整個城市充滿詩情畫意。
3.4提升城市品質,創造豐富多樣、方便宜人的城市綠色空間場所
城市的山水格局形成,從起源到發展形成經歷了漫長歷史過程,山水是許多城市起源的搖籃,因此,最能體現現代城市綠地景觀的基底和特色,對提升城市品質,增強城市競爭力,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城市山水空間因其優美宜人的自然環境、靈活多變空間形式成為一個城市優質寶貴的休閑、休憩空間,其連續性與完整性便與使其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聯系紐帶,形成符合中國人審美情趣并融合了自然特征的場地空間,具有潛在的休閑游憩的價值。城市中的山水自然空間,相對城市其他用地形式建筑密度低的多,空氣質量好,可以使忙碌的都市人得到身心放松,找到綠色的寧靜與閑暇。在山水城市中,山環繞著城,城擁著山,山水城相依,山水與城市近在咫尺,通過城市便捷的交通系統,人們可以十分方便就進入山水空間,通過山水環境中的步行休憩體系,漫步于山水之間,達到鬧中取靜的休閑體驗,真正獲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生態效應。城市中的山地公園一般體量較大,比純粹的平地公園三維空間感豐富,山體樹木結構豐富,郁閉度高,有利于形成圍合的景觀空間。并且山體的制高點的景觀視線都比較開闊,有利于成為鳥瞰城市的較佳眺望場所。水空間或平靜開闊,或曲折深奧,或波瀾壯闊,或一望無涯,是自然的最好模型,以水為主題的景觀綠地空間則因水的或動或靜、水體的色彩、水的聲音、水的寬闊與狹窄等特點往往給人帶來豐富的想象與體驗。
3.5增添綠地系統文化色彩,賦予城市人文內涵
山水城市不應該簡單的理解為有山有水的城市,它是具有山水物質環境和精神內涵的理想城市,應該有中國文化風格[4]。中國古代山水文化培育了城市中特有的文化內涵。錢學森認為“中國的山水城市應該有深邃的文化內涵,要有詩情、畫意、建筑情、園林意。這是東方特色所在,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國傳統城市的美學不僅體現在小橋流水,飛檐翹角之上,也寄寓在那些歷經傳誦的古籍、詩篇之中。華夏5000年的歷史軌跡,山水文化的發展讓中國山水城市綠地系統更飽含文化色彩,賦予了城市從傳統到現代的文化傳承。因此,山水城市中,不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綠地系統的構建,不能只研究規劃工程技術,而不研究文化。近些年來,中國城市建設盲目追尋西方的工程技術和建設模式,導致大到城市,小到居住區、建筑、公共廣場、城市公園都失去了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質。傳承天人合一的思想,繼承和發揚中國山水文化,是樹立中國城市個性,探索建立中國城市特色綠地系統的有效途徑。
4結語
城市山水格局對綠地系統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城市山水格局是綠地系統構建的基礎,它對城市綠地系統特色塑造、綠地系統框架構筑、綠地系統美學意境形成、城市綠色空間場所創造、綠地系統文化色彩增添、城市人文內涵豐富等方面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周干峙.我對山水城市的認識[J].
城市發展研究.2001(2).
[2]元萌,牛原,陳偉瑩.風水、山水與城市[J].城鄉規劃.2005(2).
[3]龍彬.風水與城市營建[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4]吳良鏞.吳良鏞城市研究論文集—迎接新世紀的未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