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2-11-26 08:56 熱度:
摘要:新世紀是一個注重生態、環保、追求人與自然科學整體協調發展的社會。住宅建筑的主流是生態建筑和智能建筑,我國目前正在建造和將要建造的住宅建筑使用期限至少在70年以上,無論是在建筑藝術上,還是在設備上,都應有超前的意識。隨著生態意識的普及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入人心,以我國目前的經濟實力,建筑技術,科學技術的實際水平,設計和建設有一定技術水平和藝術水平的住宅將帶動建筑業的新一輪迅猛發展。本文筆者現作以下的探討,以供參考。
前言
城市規劃是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是實現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建設的“龍頭”。建筑設計做為城市建設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以城市規劃為依據,在規劃的引導和控制下進行,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必須熟悉《城市規劃法》和相關法律法規文件,以及已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各項專項規劃。關于建筑與環境的融合,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我們在進行建筑設計、塑造人工環境的同時,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要盡可能地尊重它、順應它和利用它,只有把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們塑造人工與自然和諧的美,才能使城市增輝,顯示特色。
一、建筑設計風格與設計理念
1.自然主義的開端與風格的搖擺
美國廣闊的國土、多變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觀設計有著幾乎天生的自然主義追求,奧姆斯特德及其追隨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園系統的規劃設計中就倡導自然主義,反對追求莊嚴和清晰結構的古典主義。公園優美的自然式景觀與當時大城市惡劣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滿足
了回歸自然的社會需求。然而,之后的美國景觀建筑經過浮華虛飾的后維多利亞折衷主義式(TheLateVictorianEclecticLandscape)、城市美化運動和古典主義復興的新古典主義等潮流變換,在數十年的風格搖擺中并沒有走出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自己的道路。
2.現代主義
二次大戰前后,在現代藝術和現代建筑理論和作品的影響下,美國的現代主義景觀建筑在所謂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漸形成,F代主義對景觀建筑學最積極的貢獻并不在于新材料的運用,而是認為功能應當是設計的起點這一理念,現代景觀建筑從而擺脫了某種美麗的圖案或風景畫式的先驗主義,得以與場地和時代的現實狀況相適應,賦予了景觀建筑適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創作自由。正如“哈佛革命”三之的羅斯(JamesRose)所說的:“我們不能生活在畫中,而作為一組畫來設計的景觀掠奪了我們活生生的生活區域的使用機會。”他最為關心的是空間的利用而不是規劃中的圖案或所謂的風景秩序。而加州學派的領導人物丘奇(ThomasChurch)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構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設計語言以及有設計本身、場地和雇主要求之間的精妙平衡。另一位現代景觀設計大師?瞬(GarrettEckbo)則更為強調景觀設計中的社會尺度,強調景觀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在他看來“如果設計只考慮美觀,就是缺乏內在的社會合理性的奢侈品”。
3.生態倫理
20世紀70年代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賓夕法尼亞大學景觀建筑學教授麥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將景觀作為一個包括地質、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動物和氣候等決定性要素相互聯系的整體來看待的觀點。強調了景觀規劃應該遵從自然固有的價值和自然過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層分析和地圖疊加技術為核心的生態主義規劃方法,麥克哈格稱之為“千層餅模式”。其理論與方法賦予了景觀建筑學以某種程度上的科學性質,景觀規劃成為可以經歷種種客觀分析和歸納的,有著清晰界定的學科。麥克哈格的研究范疇集中于大尺度的景觀與環境規劃上,但對于任何尺度的景觀建筑實踐而言,這都意味著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景觀除了是一個美學系統以外還是一個生態系統,與那些只是藝術化的布置植物和地形的設計方法相比,更為周詳的設計思想是環境倫理的觀念。
4.后現代主義與景觀藝術探索
當大尺度的景觀規劃轉向理性的生態方法的同時,小尺度的景觀建筑設計受到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環境藝術的影晌以及后現代主義的激勵,對藝術與景觀的聯系問題做了大量新的探索。新一代景觀建筑師彼得·沃克(PeterWalker)綜合了極簡主義、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創造了獨特的極簡主義景觀。在其充滿神秘感的景觀設計作品中,沃克運用簡單的形體、重復、幾何化的結構將自然材料以一種脫離這些材料原初的自然結構的萬式集合在一起,帶來了一種新結構中產生新意味的視覺綜合體驗。
二、做好城市規劃,突出建筑設計特色
城市規劃是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是實現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建設的“龍頭”。建筑設計做為城市建設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以城市規劃為依據,在規劃的引導和控制下進行,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必須熟悉《城市規劃法》和相關法律法規文件,以及已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各項專項規劃。要注意符合城市規劃對建筑后退道路紅線距離、出口位置、建筑高度、建筑突出物、日照間距、建筑覆蓋率、容積率、綠地率等的有關規定,這是建筑設計方案合理性的前提條件。
關于建筑與環境的融合,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我們在進行建筑設計、塑造人工環境的同時,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要盡可能地尊重它、順應它和利用它,只有把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們塑造人工與自然和諧的美,才能使城市增輝,顯示特色。因此,建筑設計要樹立整體觀念,注重群體建筑風格的統一,克服就單體論單體的傾向,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周圍環境氣氛,處理好單體建筑與背景建筑群在建筑風格、造型、體量、色彩等方面的合諧統一。
綜合城市的實際和發展過程,應提倡建筑風格多元化,以現代建筑風格為主,保持和延續建筑空間舒展、布局規整有序的特色;注意建筑風格、色彩和體型的協調;通過采用收、放、開、敞、閉、曲、轉、折、俯、仰的設計手法,調整建筑體型,活躍建筑空間輪廓,賦予建筑高品味的象征意義和豐富內涵,突出建筑的風格和特色。依據該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市區建筑應以多層為主,高層建筑應成片、成線集中布置,形成景觀。重要街道十字交叉口要打破“四大金剛”式的布局,至少留出一處公共綠地,創造豐富的空間環境。沿街建筑不宜過長,要避免視線封閉,增加通透性,突出個性。
我們在關注建筑的立面和造型設計的同時,還應特別注重建筑的總平面設計。因為注重建筑的總平面設計,就是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合理性。我們應在符合城市規劃確定的用地性質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每寸土地,使建筑布局緊湊合理,功能分區明確,能妥善解決建筑的通風、采暖、朝向及交通聯系等問題,使建筑與環境之間做到因地制宜、節約用地,減少工程管網和公用設施投資,降低建筑總的造價,為創造建筑群體優美的空間形象,美化和豐富城市景觀奠定良好的基礎。要在符合城市規劃對建筑總平面設計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進行功能分區和交通組織,綜合考慮豎向設計、綠化布置、小品設計等因素。
三、結語
總之,建筑師應敢于推陳出新,標新立異。建筑不論大小,在創作上都要有精品意識,都要投入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心血。作為建筑設計,應在設計中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在嚴格遵守有關規范的同時,提高設計水平,更好地貫徹“節能、節地、有利環保、抗震和消防”的原則。
參考文獻:
[1]王開平.淺談建筑的設計風格[J].發展,2009(7).
[2]李效軍,陳翔等.可持續的生態建筑設計[J].建筑學報,2000(5).
文章標題:探討關于建筑設計新的理念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m.56st48f.cn/fblw/ligong/jianzhusheji/1426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m.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