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1-02-03 07:25 熱度:
【內容摘要】
隨著城市快速發展,生態環境日益惡劣,人們越來越關注景觀環境,特別是與自己密切相關的居住區環境,因為居住區的環境景觀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因而探討居住區的景觀環境,研究居住區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成為規劃居住區的必要。我國從古代就開始重視建筑與環境的關系了,古典園林不僅僅是古人留下的藝術品,也是現代居住規劃中值得借鑒的典范。
【關鍵詞】景觀、建筑、生態、人性化
隨著城市快速發展,生態環境日益惡劣,人們越來越關注景觀環境,特別是與自己密切相關的居住區環境,因為居住區的環境景觀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而在現代居住區設計中,最重視的是建筑的使用與功能,建筑周圍景觀往往被當成建筑的附屬而被忽略。因而探討研究居住區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成為規劃居住區的必要。中國的古典園林將建筑與環境的關系處理的及其巧妙,真正將建筑與環境自然結合。
一、中國傳統住宅環境
古人對于住宅很早的就開始有了戶內和戶外的生活要求。有條件的人家,家中必有園,而一般人家的戶外活動空間即為庭。什么是庭呢?《玉海》中說:“堂下至門,謂之庭”。我國南方典型住宅建筑類型:即建筑沿中軸線排列,每有一廳堂,在堂前就圍合成一個極小的內庭,俗稱“天井”。而北方最典型的住宅建筑莫過于四合院了。不管是“院”還是“庭”,除了用來滿足住宅的通風、采光要求,同時具備良好的光照條件,可在其中栽培花木,點綴環境,這樣就創造出優越的戶外生活條件了。
大一些的私家園林,對于建筑與環境景觀的處理方法就更多、更巧妙了。所以說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注意居住環境中建筑與景觀的關系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園林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園林建筑與山水要素、植物要素達到完美的融合。
1、園林建筑與植物
首先古典園林中多依附側墻來建造亭臺廊榭,外輪廓充滿了起伏與變化,此外加上建筑周邊林木的高低迭起,使二者和諧共處于一體,形成此起彼伏,極富變化的節奏感。其次,建筑可起到背景、框景的作用。古典園林中多以墻為紙,以植物為畫,構成像“海棠春塢”這樣的小景。園林建筑是靜的,而植物是動態的,一年四季都有著不同的姿態,植物不僅豐富了建筑構圖,也賦予建筑季節感。可見古典園林建筑與植物相互因借,相得益彰。
2、園林建筑與水
古典園林中水是不可缺少的,幾乎“無園不水”,故有人將水比喻成園林的靈魂。大面積的水域能給人空間廣闊的感覺,曲曲折折的駁岸,時而遠離、時而靠近構筑物,讓岸邊的空間極富變化。同時,岸邊建筑倒影水中,虛實對比,協調相容。
3、園林建筑與山石
古典園林中山石的堆疊是十分重要的,與建筑的關系也十分密切,依山建筑的園林,常可部分運用建筑和山石圍合成較為封閉的庭院空間。園林中也常建亭臺于山石之上,利用地形,形成園中制高點,以便一覽園中全景。
由此可見,我國從古代就開始重視建筑與環境的關系了,古典園林不僅僅是古人留下的藝術品,也是現代居住規劃中值得借鑒的典范。
二、居住區景觀環境的現狀
1、綠地不足
隨著城市開發強度越來越大,居住區密度越來越大,綠地相對于建筑的數量,實際在減少,而增加綠地的數量是相當困難的。
2、養護不到位
很多小區為了一時的景觀效果,不適宜的栽種、移植樹木,而后期又養護不到位,導致沒過多久,植物有的枯死,有的瘋長,無疑敗壞了整個居住區居住質量。
3、重形式而不重功能
現代景觀設計多重視平面上的美觀,盲目的做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規則劃一的布局,忽視了景觀設計生態性。同時,一些景觀小品,植物的功能作用也體現不出來了。
三、現代居住區景觀環境發展方向
建筑與環境景觀是構成居住區的主體部分,如何處理建筑與環境景觀的關系,使其有機結合、協調發展,這將為居住區的設計帶來新的理念與手法,也將讓設計師們更深入探討人居環境的合理發展。
1、生態可持續性
生態是人們常常關注的焦點,它關系到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發展,生態居住區將會是人們理想的家園。從生態角度來看,建筑與景觀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從居住區總體布局到建筑自身的設計,都要考慮地形、地貌及水文等自然條件,這樣設計出的建筑才能最大限度節省能耗。
a、植物設計
《說園》中提到“小園樹宜多落葉,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園樹宜適當補常綠,則曠處有物。此為以疏救塞,以密補曠之法。落葉樹能見四季,常綠樹能守歲寒。”可見植物設計也是有章可循的,并且多有講究。
多樣性的植物設計有利于生態的恢復與自然群落的形成,多樣性一是表現在配置手法上,配置手法很多,配置時要結合周圍的環境,特別是建筑與地形。二是表現在植物種類上,而植物種類不僅應該盡可能的豐富,還應考慮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及植物群落的穩定性。第三,多提倡新式的生態的綠化方式,如立體綠化,特別是屋頂綠化,這不僅能增加綠化率,減少熱島效應,而且有助于房屋的保溫隔熱。
b、環境多元化
中國傳統園林的布局手法,一直都講究此起彼伏、層次極富變化的韻律節奏感。現代居住區中也可借鑒,主要體現在建筑外立面、景觀小品、植物配置的變化組合上。通過景觀與建筑外形疏與密、虛與實的對比和變化,讓整個景觀更具層次感,更富于變化。豐富的空間層次能使景觀更加生動,也帶給置身其中人們的更多美感。同時,層次豐富的植物群落更符合自然界植物生長態勢,使得小區中環境更生態化。
2、人性化設計
所謂人性化設計就是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人的行為習慣、心理感受、思維模式等等,優化原有建筑和景觀的功能和性能,使人們使用起來更加方便、舒適,是在設計中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以及對人性的尊重。
居住區是為人營造的居住環境,所以應該“以人為本”,充分考慮人對居住環境的舒適感、安全感、親切感、私密性等心理感受,這主要就體現在設計過程中:建筑及景觀環境的空間設計,尺度把握,色彩、材質選擇等等。結合建筑群體所圍合的空間,進行景觀環境的設計,給與每個空間不同的功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a、尺度宜人
《說園》中提到“萬頃之園難以緊湊,數畝之園難以闊綽,緊湊不覺其大,游無倦意,闊綽不覺局促,覽之有物,故以靜、動觀之,有縮地擴基之妙。”可見尺度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尺度帶給人不同的感受,比如,一棵大樹會使一座城市建筑顯得低矮,相反,一棵小樹卻能給它增添視覺上的高大感。所以,從廣場、亭臺樓閣,到坐凳、臺階,都應該好好推敲其尺度,讓其便于人們的行走、游玩與觀賞。
b、適度圍合或開敞
圍合的空間讓人覺得更私密,無論是江南的私家園林,還是北方的四合院,都是一宅一戶,而且宅院的四周都圍有一圈高墻,因為從古時起人們就開始注意個人空間的私密性,這能使人在心里上獲得安全感。當然,在現代也是這樣。我們可以適當利用植物做視線上的阻擋或引導,例如,在一樓的窗前種些小喬木及低矮灌木,既可以阻擋人們的視線,也可以阻止有人靠近窗前。相反,開敞的空間有利于小區中的居民參與集體活動、相互交流。
c、適宜不同人群
有人說過:“最怡人的空間是最適于其目的和環境的空間”。例如,一個兒童游樂場,適合設計成變幻多樣而又五彩繽紛的,因為兒童的觸覺非常敏銳發達,他們嬉戲的空間最好是多樣化的。室外餐飲空間,追求安靜,它應該創造便于交談、寧靜愉快的氣氛。
d、視覺、心理上的愉悅感、認同感
線條、形體、顏色、質地、聲音和氣味都對人的理智情感反應產生某些可預知的影響。不協調的色彩,視覺上的不平衡,不穩定的形式,都使人緊張、恐懼,而簡潔平滑的線條,宜人的質地,柔和的光線都使人放松。平滑、流動的形式和圖案,熱烈明快的色彩使人歡樂。因而,設計居住區的景觀時,要多采用使人感到放松、愉悅的元素。
3、藝術表現
從美學角度看居住區的建筑與景觀環境,也同樣要做到協調統一。居住區中建筑物是作為主體存在的,它的風格形式,色彩材質首先給人們視覺沖擊。那在景觀環境設計上,就應該配合建筑主體,在色彩、材質、布置形式上與建筑相協調。讓建筑與景觀環境有機結合,相互映襯。
4、社會文化沿承
中國的古典園林都有自己的名字,都被人賦予了一種意境與主題,有著自己的歷史與傳承的文化。我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國,不同的地方也有著不同的地理特色與歷史文化。而現代居住社區文化卻往往被忽略了,快節奏的城市生活,讓居住區缺少了居住氛圍。居住區除了給予人們工作之余的安身之所,還應該形成大家感情上、精神上的歸屬感。文化的體現與傳承,這才能成為設計上的點睛之筆。
四、實例
萬科第五園就是一個融合了現代元素與傳統建筑風格的典型范例,這個住宅小區吸取了“嶺南四園”及中國南方院落式民居的精粹,形成了獨特的現代中式建筑的風格。
1、建筑與環境相融合
建筑色彩以黑、白、灰三色為主,大面積的白色墻面,配以蒼勁的翠竹,顯得樸素淡雅,門前的青磚步道,天井的綠化、環繞的碧水、曲折的小橋,這些無一不與建筑遙相呼應,營造出含蓄、內斂的氣質。
2、豐富的空間層次
該項目設計時,通過外墻的變化、挑檐、花架、格柵等創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也同時改善了室內的光照與通風條件。內向型的鏤空墻為居住者提供了私密的生活空間,半開敞的庭院、小區廣場適合于鄰里交往,空間交錯,相接得宜。
對于傳統民居的借鑒并不是僅僅將一些細部構造,如花窗、馬墻等元素搬入現代住宅建筑中,而是對傳統民居揚棄的繼承,既要創造出適合居住的傳統居住環境,也要在功能上符合現代人的生活行為習慣。
五、結語
居住環境景觀設計是一門較新的專業領域,它與建筑設計、園藝設計密不可分,同時也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隨著社會的發展,將人們的視點從美學轉向對環境、社會的人文關懷上,但不管從什么方面去研究居住區中建筑與環境的關系,都是想提高人們的居住水平,發展可持續的生態人居環境,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陳從周《說園》同濟大學出版社。
文章標題:居住區建筑與環境——中國傳統住宅的傳承與發展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m.56st48f.cn/fblw/ligong/jianzhusheji/686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m.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