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準面積率計算公式
“標準”第203頁的公式(1)如下:
式中:ξoi為i層的基準面積率;go為基本的樓層單位面積重力荷載代表值,取12kN/m²;σo為i層抗震墻在1/2層高處的截面平均壓應力(MPa)。
查表B.0.1-1~B.0,1-3可知,對承重橫墻:σo=0.12(n-i+1);對自承重縱墻:σo=0.09(n-i+1)。其中:n為房屋總層數;fv,m為磚砌體抗剪強度平均值(MPa),M0.4為0.08,M1為0.125,M2.5為0.20,M5為0.28,M10為0.40;fvk為磚砌體抗剪強度標準值(MPa),M0.4為0.05,M1為0.08,M2.5為0.13,M5為0.19,M10為0.27;λo為墻體承重類別系數,承重墻為1.0,自承重墻為0.75。
2.體系影響系數
體系影響系數可根據房屋不規則性、非剛性和整體性連接不符合第一級鑒定要求的程度,經綜合分析后確定。當磚砌體的砂漿強度等級為M.14時,尚應乘以0.9的系數。單項不符合的程度超過規定或不符合的項目超過3項時,應采取加固或其他相應措施。
該建筑未設置圈梁,由“標準”表5.2.14—1確定其體系影響系數值為0.7。
3.局部影響系數
局部影響系數可根據易引起局部倒塌各部位不符合抗震措施鑒定要求的程度,經綜合分析后確定。不符合的程度超過規定時,應采取加固或其他相應措施。
該建筑承重外墻盡端至門窗洞邊最小距離為1.0m,不符合鑒定標準規定的1.5m,且頂層設出屋面小房間,依據表5.2.14—2,1~2層局部影響系數取0.9,3層局部影響系數取0.33。
4.抗震縱橫墻面積計算:參看圖1計算主樓每層的縱橫墻面積,墻段面積計算時不包括高寬比大于4的墻段。墻段面積用符號An表示,其中n代表該段墻所在的軸線號。

1層:總面積Abi=658.75m2
橫墻:A1橫1=4.7286m2A1橫2=4.8396m2A1橫3=14.544m2
A1橫總=A1橫1+A1橫2+A1橫3=24.1122m2
縱墻:A1縱1=7.4m2A1縱2=7.067m2A1縱3=14.3232m2
A1縱總=28.7902m2
2層:總面積Abi=658.75m2
橫墻:A2橫1=4.7286m2A2橫2=4.8396m2A2橫3=14.544m2
A2橫總=A2橫1+A2橫2+A2橫3=24.1122m2
縱墻:A2縱1=7.4m2A2縱2=7.067m2A2縱3=7.1616m2A2縱4=8.112m2
A2縱總=A2縱1+A2縱2+A2縱3+A2縱4=29.7406m2
3層:總面積Abi=658.75m2
橫墻:A2橫1=4.7286m2A2橫2=4.8396m2A2橫3=14.544m2
A2橫總=A2橫1+A2橫2+A2橫3=24.1122m2
縱墻:A2縱1=7.4m2A2縱2=7.067m2A2縱3=7.1616m2A2縱4=8.112m2
A2縱總=A2縱1+A2縱2+A2縱3+A2縱4=29.7406m2
5.主樓橫向抗震能力驗算
橫墻的抗震驗算結果見表1。其中Ai指每層橫墻面積。
6.主樓縱向抗震能力驗算
縱墻的抗震驗算結果見表2。其中Ai指每層縱墻面積。
橫向鑒定抗震能力指數驗算表1
縱向鑒定抗震能力指數驗算表2

7.抗震承載力驗算結論
從表1和表2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該建筑各樓層的橫墻綜合抗震能力指數和縱墻綜合抗震能力指數βci均小于1,因此各樓層的縱橫墻不滿足抗震鑒定要求。
3.結語
通過兩級抗震鑒定,根據房屋的結構布置、構造和抗震承載力等因素進行建筑物的綜合抗震能力分析,能夠比較科學的評判房屋的整體抗震性能。由于該建筑抗震構造措施多處不符合“標準”,且砂漿及混凝土強度下降較多。因此,該建筑的抗震鑒定結論是:
1.經驗算,該建筑不滿足7度區(0.15g)B類建筑抗震要求。
2.在現有使用條件下,該建筑不能滿足后續使用年限為40年的要求。
3.建議對該建筑進行抗震加固處理。
參考文獻
[1].GB50023-2009,建筑抗震鑒定標準[S].
[2].GB50011-2001(2008年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S].
[3].GB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S].
[4].李國強,李杰,蘇小卒.建筑結構抗震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5].李黎,尹鵬.多層砌體結構抗震鑒定實例[J].
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06,2.
[6].崔瑩,王毅紅等.城市老舊房屋抗震性能的調查研究[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04,12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