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1-05-09 07:49 熱度:
目前,我所居住的城市正處于快速上升、奮力前進的發展壯大時期,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在21世紀這10年間,城市形象真可謂舊貌換新顏了,從一個地處邊疆默默無聞的中型城市逐漸邁向區域化的國際城市。
記得以前很多文章常常引用海外華僑老邁回鄉探訪時,看到故鄉高樓林立、道路寬闊、立交橋縱橫交錯,建筑時尚氣派,城市模樣煥然一新,都不禁為故鄉的發展繁榮而欣慰。但現在回想起來,作為老華僑回鄉,一方面期待看到故鄉的發展情況,另一方面,也會很想去緬懷自己原來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一些印記吧,比如說以前讀書的學校、曾經玩耍的樂園、經常光顧的店鋪、充滿歡聲笑語的林蔭小道等等帶著美好記憶的場所。而如果,整個城市都已全新,沒有留下一絲舊日成長的痕跡,不知老華僑會不會感到失落?
城市發展需要更新面貌,所以許多老建筑、舊房子都被推倒重建,用現代的形式取而代之;城市規劃需要吸取新經驗,所以國內外先進的規劃觀念和案例被廣泛地推廣應用,相似的布局比比皆是;建筑設計需要與時俱進,所以一幢幢標新立異或追隨潮流的建筑物紛紛墜地。這樣城市是發展了,但面對逐漸趨同的城市肌理,大同小異的建筑形式,我們的城市失去了特色和彰顯本土文化的魅力,顯得陌生而缺乏親和力,生活其中,疏離感越來越明顯,那是因為我們熟悉的城市從記憶中被抽離了。
城市其實跟人類一樣,也需要有記憶。我們一代代人在這里曾經生活過,然后又紛紛離去,城市以各種建筑和空間布局把承載這些記憶的物質的、非物質的遺跡留下,用巨大的城市肌理默默地記錄著歲月的變遷、情感的沉積。今天的城市容貌將會是明天的城市記憶,因此,我們在創新城市的過程中,應該學會如何保護和傳承城市記憶。
建筑是記錄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往往都會被烙上某個時代或某個區域獨有的風格與形態,就如古希臘的帕廳農神廟、巴黎圣母院、明清故宮、福建土樓、山西晉祠、廣西風雨橋等等,我們看見就能輕而易舉地辨認出來,并從中窺探當時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信息。然而,在房地產業發達的今天,作為城市歷史變遷見證的建筑物,正在被舊城改造、商品房開發浪潮所推翻、淹沒,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被破壞了,一些承載著“城市記憶”的空間、環境被改變了,放眼望去,滿城的歐陸風、新中式、后現代主義,毫無章法而凌亂,沒有統一的風貌和專屬的特色,那些照搬或嫁接的造型沒有植根于本土的歷史文化中,生硬地矗立在城市土地上,有一種說不出的別扭。
建筑因人的生活而不同,但是城市卻又因為時代的全球化而變得趨同,當我們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城市看到一樣的面孔、一樣的無序、無魂、無特色,隨處可見的是相互攀比的高樓大廈、人工移植的園林景觀,諾大無神的中心廣場、寬敞卻擁堵的城市道路……原有的城市風貌慢慢消失,改造后的新城格調單一雷同,難道這就是我們要留給后人的城市記憶?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目前,一場以“保護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脈”為主題的“運動”在一些城市悄然興起,許多規劃、建筑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從事建設規劃管理的工作者已經意識到保護和傳承城市記憶的重要性,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關肇指出“當今是一個全球化時代,保護地方特色與體現時代精神都十分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師何鏡堂先生提出“現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現代化”發展思路,并強調“建筑設計師應該在地區的傳承中尋根,發展有益的“基因”,與現代科技文化相結合,這才是建筑師真正廣闊的創作空間”。我所居住的城市也在積極投身到這場“運動”當中,近兩年陸續組織開展了《南寧市城市風貌研究》、《南寧市建筑風貌研究》和《傳統村莊建筑風貌保護性研究》等規劃研究工作,用帶有規范性、指導性的規劃準則,正確處理城市更新與保護歷史建筑的關系,賦予當代建筑適宜的內涵和靈魂,讓新舊建筑能有對話的余地,給城市記憶留出記憶空間。
建筑之外,城市文化遺產資源也是城市記憶的重要財富,城市因為有了文物古跡、歷史文化街區才顯得厚重和有內涵。但同樣是因為城市的快速建設發展,文化遺產屢屢遭到損毀破壞,這種破壞,造成了傳統城市文化空間的缺位,城市生活肌理及其歷史文脈的割裂和城市記憶的消失!吨袊幕z產發展報告》一書的作者就毫不客氣地指出:“一些城市的決策者,急功近利,受經濟利益驅使,采取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國度商業化的運作,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將一片片積淀豐富人文信息的歷史街區夷為平地,摧毀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建筑,拆除破壞一處處文物保護單位”,希望這樣的嚴厲措辭,能夠喚起人們的重視,特別是對待舊城改造工程更是要慎之又慎,不能讓珍貴的文化遺產在無情的挖掘機下化為烏有。
文化遺產的不可復制決定了對其破壞是不可彌補的,城市的建設開發已經為此付出過沉重的代價了,必須好好反思應該如何保護文化遺產。也許有些人會認為,一些舊建筑的存在阻礙了城市發展,尤其那些銹跡斑駁,破舊明顯的更是影響了市容環境,甚至企圖拆除后重新建造一座一模一樣的,但是外觀可以重現,而那些依附在舊建筑上的歷史文化是再也不復存在了,假古董是沒有記憶和感情的。其實一座城市能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是一種幸運,因為它見證了歷史,是城市記憶實實在在的傳承者,是城市濃厚文化底蘊的體現,雖然我所在的城市在悠悠歷史長河中未能留存下一些名聲遠揚的文化遺產,也曾經一度忽視了對歷史建筑和傳統街區的保護,但近幾年,這種狀況得到了改善,對歷史文化街區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努力維持建筑的原有面貌,對那些被淹沒在鋼筋混凝土中的歷史遺跡、名人故居進行了維護,使昆侖關戰役遺址、邕寧電報局等這些老建筑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具有歷史記憶的城市對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來說更為親切,對城市自身來說也更有魅力。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與城市記憶息息相關的話題就是人文情懷。一座城市能喚起一種記憶大部分與人情有關,人們居住在城市中,經歷著城市的發展變遷,體驗著城市變遷帶來的喜怒哀樂,對城市的感情是溶在血液里的,所以一些經過長期形成的居住形態或建筑群體是不能輕易改變的,一旦被人為破壞,就很容易失去原有的和諧融洽,使人們對這座城市產生隔閡,關系變得冷漠,因為這些固有體系中蘊含了豐富的城市記憶,而城市記憶的改變或消失影響著人們對城市情感的深淺,F在,我們在做一些城市規劃或建筑設計時,會邀請一些境外的規劃設計機構參與,但由于主觀和客觀方面的諸多原因,諸如調查不夠深入等,對陌生規劃地區或城市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判斷,導致與城市之間存在情感的隔膜,未能溶入城市文化特色與本地的風土人情,削弱了人文情懷在規劃設計中積極影響,其所做出的成果難免空洞乏味,也正因為如此,許多地方的城市不但丟失了特點和個性,也喪失了人們對城市認同感。由此可見,在保護和傳承城市記憶的前提下,城市和建筑的規劃設計要具有生命力,就需要有適宜的人文尺度。
文章標題:我們的城市需要記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m.56st48f.cn/fblw/ligong/jianzhusheji/877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m.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