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建筑設計過程的變化
(1)建筑設計與
城市規劃相協調
建筑屬于城市,建筑設計自然也要服從于城市規劃。但目前建筑師所設計的僅僅是一個個建筑單體群體、組團可視為更大單體,很難與城市規劃相協調。經過現代建筑運動后,建筑設計從“國際化”走向“多元化”,一些人重新倡導“環境設計”,并以“行為—心理研究”成果作為理論支撐。可實際操作起來,能準許建筑師參與設計的,就只有紅線以內的道路、綠化、鋪地。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建筑師從“城市整體”入手設計建筑、環境是很難的。于是,有些學者提出“塊域設計”,用來補充建筑師職能的不足。“塊域設計”可以定義為,由建筑師設計向外圍擴展,對于同建筑單體或組群及其環境相關的體塊與地域所進行的綜合設計。這個定義包容多方面的內涵。
(2)“塊域設計”的“塊域”不等同于城市規劃或設計中的“區域”和“地段”“塊域”是由建筑設計任務引起,以所設計的建筑為核心,兼顧城市整體或局部的要求;而“區域”僅從城市整體出發,無核心或只能自設核心(核心可以是“建筑”,但非建筑設計意義上的建筑)。“塊域”的范圍是沒有規定的,取決于所依附建筑設計對象的重要程度或規模;而“區域”范圍較為明確,尺度由其自身的性質來劃定等級。
(3)“塊域設計”的“設計”也有別于另外兩種(城市、建筑)設計定義中所謂“綜合設計”意指:內容豐富,即設計同時涵蓋功能、空間、交通、環境、文脈、心理、行為等等;另外,就是面、體、線、點大范圍結合。形式獨特,時間操作可以“紅線”劃界,界內是建筑設計;界外是“塊域設計”,究其實質多數只能是做“概念設計”。“概念”并是非虛無空洞的,其現實的價值在于,培養建筑師能夠借以真正地樹立從城市角度設計建筑的意識,并表現為實際操作及方案成果,有了這個手頭而非口頭的成果,才能真正做到“替規劃部門幫幫忙,出這個主意”,且為由概念的“塊域設計”轉入實施的城市設計提供前期工作基礎。我們相信“塊域設計”理論的建立必將打通從城市群到建筑室內的系列作業渠道,實現城市
規劃師、城市設計師、建筑設計師以及室內設計師之間的大聯合。
6建筑設計將會考慮使用者的意見
(1)城市是屬于居民的,包括城市中的建筑、道路以及廣場、綠化、公園等。這些事物的形成和發展應該順應居民的意愿,而不應該由建筑師、規劃師、園藝師等所遵從的風格和流派決定,當然更不是由某個政府部門的意志決定的。因此,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應實現將某些建設項目的信息包括項目內容、有可能的投標過程以及方案的評選等方面的資料等共享,這種作法的目的是使一些得不到有效設計,或者僅僅是按照原有建設習慣而根本不予重新設想的項目能夠得到志愿者使用者的合理建議。
(2)設計的過程也是設計者與使用者進行交流甚至是面對面的過程,實施方案的評選工作也應該有使用者的參與,只有這樣才能使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從這種意義上講,使用者參與建筑設計也是一種現代的具有人文意義的生活方式。
7建筑設計風格的發展
我國
改革開放以來,建筑業迎來了難得的機遇,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在“全球化”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建筑往往給人一種千街一調,百城一色的感覺。所以,我國建筑應該有自己的風格,也就是將地域、文化特征融入建筑中。從狹義的角度來講,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體的地形、地貌條件和城市周圍的建筑的環境。這是具體影響和制約建筑空間和平剖面設計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師要以生態觀的角度順應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與地段環境融為一體,要用城市的觀點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體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在體形、體重、空間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與地區相適應的技術條件手段,再結合功能,整合,優選,融會貫通,就有可能創造出有個性的精品。
8.結束語
結構支模體系出現坍塌,已有不少的案例了,原因多數是由于沒有制定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或沒有嚴格按照施工方案執行。高大模板工程設計計算經過多年的實際工程檢驗,已經很成熟了,如果在方案編制中能嚴格按照設計規范進行計算,在施工過程中能嚴把監控關,確保按方案施工,施工過程中做好監測,筆者相信一定能夠做到萬無一失的。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