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作物生產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4-04-04 09:23 熱度:
自1973年石明松[1,2]發現水稻(OryzasativaL.)兩用核不育系農墾58S至今,兩系雜交稻的應用面積逐年擴大,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3,4]。但作為兩系發源地的湖北省卻在兩系雜交稻特別是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的選育上大大落后于湖南、安徽及北方等地,其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水稻兩用核不育系選育的技術路線存在嚴重缺陷,加之育種工作者對綜合農藝性狀把握不住,使得湖北省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的選擇除了9802S外,幾乎寥寥無幾。
摘要:兩系雜交稻在生產上已經被廣泛應用,但好的不育系卻屈指可數,原因是過去水稻(OryzasativaL.)兩用核不育系的選育存在技術漏洞。提出了更加高效的選育水稻兩用不育系的方法,即改F2低世代開始選擇不育株為F2~F5代選擇可育株,這種方法具有四大優點,一是增加了中選單株的可靠性,二是可大大提高不育系的選育效率,三是可增加米質選擇的可靠性,四是配合力有保障。
關鍵詞:水稻(OryzasativaL.),兩用核不育系,選育,技術路線
過去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的選育技術路線[5,6]是用水稻兩用核不育系所配組合進行F2種植,選擇在本地高溫環境下抽穗的不育株于8月20日前割蔸,使其在9月15日前后抽穗,10月20日前后收獲再生稻種子;11月底至12月底(視生育期長短確定播種期)到海南省進行F3加代繁殖,淘汰性狀不良的株系和單株,選擇優良單株于本地進行F4種植,不育株于8月20日前割蔸,9月15日前后抽穗,10月20日前后收獲再生稻種子;11月底至12月底(視生育期長短確定播種期)到海南省種成F5進行加代繁殖,淘汰性狀不良的株系和單株……如此反復直至不育系農藝性狀穩定;在穩定后于本地高溫環境下種植,于幼穗分化4期末移入22~23℃低溫水浴中處理5~7d后取出放在自然環境中,經過7~10d對正在抽穗的穗子進行花粉育性鏡檢,淘汰轉育的單株,保留未轉育的單株并割蔸再生于幼穗分化4期轉入20℃人工溫控池中處理10~12d,讓其自交結實[7]。
1過去選擇水稻兩用核不育系存在的問題
F2代開始選擇不育株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一般很難準確把握其綜合農藝性狀的真實性,包括穗層整齊度、結實率、后期轉色等,綜合性狀選擇的效果差;第二,由于可育階段都是在低溫條件下灌漿,無法保證米質外觀堊白率的真實性,三系不育系金23A所配早、中稻組合米質幾乎沒有達到國標3級優質稻標準的,但所配晚雜可達國標1級,如金優38等,原因是金23A的保持系在高溫下灌漿堊白率超過96%(2003年黃岡市農業科學院作早稻種植分析結果),在黃岡市本地翻秋種植和海南省4月份繁殖溫度較低、晝夜溫差較大的條件下灌漿堊白率在20%以下,其所配雜交稻也表現出相同的特性,再如C815S[5]綜合農藝性狀很好,且在海南省繁殖稻米堊白率很低,但難以測配出米質達國標的中稻雜交組合,也與金23A及其所配雜交稻的表現一致,由此可見,在晝夜溫差較大或較低溫度下灌漿稻米堊白率將大大降低,致使米質外觀的選擇效果差;第三,8月份需要割蔸、移蔸,如果再生穗未遇低溫或抽穗太遲不能收種時又要帶蔸到海南省,因此,這種方法工作量大,效率極其低下;第四,低臨界溫度選擇稍顯繁瑣,雖然效果較好但效率不高。
2水稻兩用核不育系選擇改進的幾個環節
①低世代只選擇可育株。在F2代只選擇可育株,F3~F5在高溫環境下抽穗的株系分離出不育株的株系只選擇性狀好的可育株,在室內取10粒飽滿種子用小型糙米機脫粒,觀察其堊白率,將堊白率大于30%以上的單株淘汰,堊白率20%及以下的單株保留,如果有特別好的株系又怕不育基因丟失,可選單株與株系內或姊妹系間分離的不育株進行一次雜交,F6代以上再在可育、不育分離株系中選擇不育株,若在海南省可直接套袋自交收種,若在本地則需割蔸再生在低溫條件下繁殖種子,F7于本地種成不育系株行并進行低溫處理。7005S、6027S兩個不育材料(未審定)就是按此方法選育的,其F2、F4、F6可育株在黃岡市高溫下灌漿堊白率為0~8%,而且年度間、株系間、單株間堊白率非常穩定,其中7005S對應的可育株成熟時葉青子黃,結實率達83.5%。②將花粉鏡檢與冷水循環處理結合起來進行不育系選育,提高選育效率。不育株在高溫下鏡檢有幾種類型:無花粉型、典敗型、典敗與圓敗混合型等,應盡量選擇無花粉型或完全典敗型,這兩種類型臨界轉育溫度較低。筆者2012年于黃岡市和2012—2013年冬春于海南省陵水縣的觀察結果顯示,6027S不同株系間存在育性轉換溫度的變化很大且符合高溫下無花粉型、典敗型、典敗與圓敗混合型臨界轉育溫度越來越高的趨勢,說明花粉母細胞形成前遇高溫而致無花粉型或完全典敗型的不育株后期遇低溫是不能進行育性轉換的,只有部分圓敗類型的不育株后期遇低溫才有可能發生育性轉換。通過花粉鏡檢淘汰有圓敗花粉的不育株,可以大大減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當然,如果溫度太高,幾乎所有的不育株都無花粉,這時只能通過冷水循環處理來進行不育系的轉換溫度選擇。
3水稻兩用核不育系選擇改進的理由
由于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的不育特性是由1~2對隱性基因控制的遺傳行為[1-3,8],如果是1對基因控制,則其F2可育株與不育株按3∶1分離,而3株可育株中有2株是雜合體,因此,兩系組合雜交后代高世代選育到不育株的機率很大。2005年,筆者在黃岡市農業科學院基地種植了后期轉色和米質外觀非常好的兩系早稻兩優287F2,想從中選育出一個米質好、轉色好的不育系,結果2000余株可育株沒有1株被選中,要么穗層不齊,要么結實率有問題,要么株高太高,且沒有1株轉色好的,而不育株卻大多表現穗多、穗齊、株矮、葉挺等好的綜合農藝性狀,有3/4的可育株均表現不好,而只有1/4的不育株大多數表現不錯,毫無疑問,這是由于不育株包頸而造成的一種假象。由此可以推斷,在低世代選擇不育株是非常不可靠的。雖然現在生產上應用的不育系均是由過去的方法選育的,但那是從很多個不育系中測出的幾個配合力較強的。
4水稻兩用核不育系選擇改進之后的優點
第一,增加了中選單株的可靠性。改進后的技術路線低世代是選擇可育株,避免了不育株選擇的假象,更易觀察到其綜合農藝性狀,如穗層整齊度、株高、結實率及后期轉色等,因而選擇的單株也更加可靠。第二,可以大大提高不育系選育效率,剔除低世代進行不育株割蔸、移蔸、套袋留種及低溫處理等環節,可簡化程序,使得不育株選擇的效率大大提高。第三,增加了米質選擇的可靠性。在米質選擇上可在高溫灌漿條件下選擇到無堊白的單株。同時,由于綜合農藝性狀有保障,所以配合力往往也有保障。
參考文獻:
[1]石明松.晚粳自然兩用系選育及應用初報[J].湖北農業科學,1981(7):1-3.
[2]石明松.對光照長度敏感的隱性雄性不育水稻的發現與初步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1985,18(2):44-48.
[3]石明松,鄧景揚.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的發現、鑒定及其利用途徑[J].遺傳學報,1986,13(2):107-112.
[4]曹國長,余華強,田永宏,等.兩系雜交稻在襄陽市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及其解決辦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22(12):16-18.
[5]唐文邦,陳立云,肖應輝,等.水稻兩用核不育系C815S的選育與利用[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3(增刊):26-31.
[6]楊遠柱,唐平徠,符辰建,等.實用早秈型兩用核不育系選育策略與進展[J].作物研究,2002(2):95-99.
[7]陳立云,肖應輝.水稻光溫敏核不育機理設想及光溫敏核不育系選育策略[J].中國水稻科學,2010,24(2):103-107.
文章標題:農業期刊投稿水稻兩用核不育系選育技術路線的改進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m.56st48f.cn/fblw/nongye/zuowushengchan/2038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m.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