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7-02 13:07:29
中國外語最新期刊目錄
知識共建視域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的外語教學——定位、應用與發展————作者:于暉;宋金戈;
摘要:人工智能技術助力外語教學數字化發展,以大語言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動了外語教學模式的變革,引發知識建構方式的改變,促進教學轉向“師—機—生”三元結構。目前,相關研究多聚焦大語言模型輔助外語教學的可行性,相對忽視知識和主體定位對其應用與發展的重要作用。鑒于此,本文基于知識共建視域探討大語言模型在外語教學中的定位,建構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外語教學循環模型,并嘗試基于ChatGPT進行大學英語讀寫課...
關于因果關系的語法——基于初中物理教材的分析————作者:王勇;
摘要:及物模式和作格模式是表征經驗意義的兩種模式,二者并協互補。前者長于表現人的行為、思想、語言等活動,多用于以人及其社會關系為主題的語篇(如敘事語篇);后者長于表現事物或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多見于科學語篇。科學哲學認為“萬事皆有緣由”。科學語篇最基本的語義特征是闡明事物或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文通過考察初中物理教材發現:(1)日常以人類為中心建構的經驗語料中表征為由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導致的事件。(2)...
大語言模型何以賦能二語習得?——基于國內外文獻的范圍述評————作者:李書弘;楊連瑞;
摘要:本研究運用范圍述評法,系統分析了國內外大語言模型賦能二語習得研究。結果顯示,該領域受關注度提升,但尚處初級階段;研究理論視角多元,融合二語習得與跨學科理論;研究主題多樣且不斷演進;研究設計多聚焦ChatGPT,樣本多集中于亞洲地區以英語為目標語的大學學習者;大語言模型在二語習得中效能積極,體現在生成輸入資源、促進技能輸出、提供即時反饋以及關注心理體驗四個方面。基于上述發現,本文為未來研究提出了相應...
對具身認知理論的探討——Littlemore《思維隱喻:具身隱喻變異的起源》簡介————作者:胡壯麟;
摘要:體認語言學和體認隱喻學已經成為國內外語言學界的熱門話題。英國學者 Littlemore對600多份論文和著作進行了審讀,最后在2019年出版了Metaphors in the Mind:Sources of Variation in Embodied Metaphor(《思維隱喻:具身隱喻變異的起源》)一書。該書的基本內容是論述隱喻是具身的,但源自認知。即使認知,也是具身的,是人的大腦通過身體與客...
瀕危隱喻搶救挖掘與語言資源整理保護————作者:孫毅;
摘要:對瀕危語言的研究已經引起學界高度重視,然而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且在語言表達中不可或缺的隱喻,對其瀕危現象的考察還遠不夠充分,這極不利于語言資源的搜集、整理與保護。因此,對瀕危語言中隱喻的搶救刻不容緩,亟待開展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通過考辨隱喻瀕危的現狀、成因和影響要素,嘗試性地提出搶救和挖掘包括瀕危隱喻的語言資源,并對其進行整理與保護的具體措施,即隱喻瀕危度測量方案、隱喻矩陣分析...
官方新媒體科技新聞話語的互文性與國家身份建構——基于“俠客島”航天科技新聞的個案分析————作者:鞠玉梅;
摘要:在新媒體強勢崛起的背景下,官方新媒體成為新聞傳播與國家身份建構的重要渠道。本文以微信公眾號“俠客島”中的航天科技新聞為個案,通過整合建構修辭學與互文性理論,探索官方新媒體科技新聞的互文性建構國家身份的潛勢及其修辭效應。研究發現,“俠客島”科技新聞話語通過具體互文、體裁互文和多模態互文三個維度的互文策略以及它們形成的互文網絡,建構了多種類別的褒揚型國家身份;所建構的國家身份產生了促進公眾對國家科技實...
基于語料庫的功能性譯者風格研究:人物形象重塑————作者:李德鳳;吳侃;李麗青;
摘要:傳統譯者風格研究主要利用語料庫考察譯本的形式參數和語言特征等非文學功能維度;而功能性譯者風格研究在此基礎上,同時也關注譯者在重塑原文主題、人物、敘事和環境等文學元素時所展現的獨特風格。前者與后者相輔相成,后者是對前者的延伸和補充。功能性譯者風格研究是語言描述與文學功能之間的橋梁,揭示譯者在語言選擇上對譯作文學特質重構的影響。本研究以文學翻譯過程中人物形象的重塑為例,選取老舍《二馬》的英譯本作為案例...
讀后續寫任務中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的對比研究————作者:周曉;王啟;
摘要:本研究考察了讀后續寫任務中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在焦點、策略以及修改效果上的異同,旨在為該任務提供最佳的反饋方案。兩組受試完成讀后續寫任務后,分別接受教師和同伴對其續作的書面反饋并修改。對比分析發現:(1)教師和同伴反饋均以負面間接反饋為主,反饋主要集中于語言問題,其次是內容和結構問題。(2)教師和同伴反饋的利用率總體相仿,但教師反饋能引發更多語言上的修改,同伴反饋能引發更多內容上的修改,對結構上的修...
我國英語專業中國傳統文化失語與文化自信建構探賾————作者:孫太;
摘要:學界關于英語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中國傳統文化失語癥的研究,尚存一些誤區和問題:中國傳統文化失語癥和傳統文化失學癥概念模糊,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當代文化界定不清,僅僅聚焦于學生層面的中國傳統文化失語癥,中國傳統文化失語走向傳統文化自信的路徑研究乏人問津,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的話語體系建構尚付闕如。有鑒于此,本文從以下三個維度對這些問題展開研究:辨析中國傳統文化失語癥和傳統文化失學癥之多重表征;探究消弭中國傳統...
講好當代中國故事導向的“大學英語”OBE教學設計————作者:許吟雪;
摘要:本文探討了大學英語“講好當代中國故事”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原則,通過強化教學產出項目的時代性、細化教學目標的指標點和流程化組織教學資源,深入挖掘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元素,以講好當代中國單元項目為核心,踐行OBE教學理念,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有效融合。文章結合非英語專業本科一年級學生教學實例,闡述具體實踐過程與效果,為把握外語課程思政內涵、科學設計外語課程思政教學,培養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
英語語篇文化本土化改編對學習者閱讀理解的影響研究————作者:江進林;宋丹;
摘要:文化本土化改編是指在保留語篇語言與修辭的前提下,將其中的外國文化元素調整為學習者母語文化中的對應表達,從而使語篇內容更加貼近學習者的文化背景。本研究對英語原版語篇進行中華文化本土化改編,并考察了這種改編對我國291名不同英語水平本科生英語字面理解和推理理解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文化本土化改編對不同水平英語學習者的字面理解沒有顯著影響,字面理解的關鍵在于其英語水平;文化本土化改編能夠促進中、高水平英...
AI背景下的譯者行為研究————作者:周領順;陳龍宇;
摘要:本文在AI(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首次對機譯者在內的譯者行為研究進行了系統討論,包括AI背景下的翻譯研究、譯者行為理論視域下的AI時代機器翻譯研究、AI背景下的譯者行為研究、AI背景下人譯者和機譯者的互動關系研究,以及AI背景下人譯者、機譯者行為研究的平行研究等內容。為迎接AI新時代,本文描畫了譯者行為研究縱深發展的藍圖,吹響了人譯者行為研究和機譯者行為研究并行發展的號角,有望帶動相...
“修辭能力”范疇體系與學科建設的互動關系(上)————作者:祝克懿;
摘要:理論上,修辭能力范疇作為修辭學這門成熟學科的理論核心,其概念范疇早應由大量修辭實踐的感知驗證和理性推演整合形成,而實質上,修辭能力概念的內涵外延尚未得到科學界定,結構形態與功能形態也未得到科學認知與充分論證,已有研究的選題分布與研究積累也尚未形成堅實的基礎和系統的方法論。鑒于修辭能力概念范疇高度的抽象性、整體性和動態多元特征,本文首先從修辭能力與語言能力的互動關系切入,探索修辭能力整合空間的意義生...
來稿要求
摘要:<正>一、來稿組成和體例要求1.中文標題2.中文摘要(200字以內)3.主題詞(3~5個)4.正文(一般不超過8 000字)5.注釋6.參考文獻中外文參考文獻不混排,先外文后中文,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拼音)字母排序。參考文獻序號用[1]、[2]、[3]……表示,序號之后依次為作者姓名、文獻題名、書/刊名、版次、文獻類別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或期數)及起止頁碼。外文書/刊名...
非正式數字化英語學習投入研究:給養感知的預測作用————作者:徐錦芬;楊嘉琪;
摘要: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外語學習者在課堂之外參與語言學習活動的趨勢日益明顯。本研究聚焦我國大學英語學習者,旨在解析其非正式數字化英語學習投入的構成,并考察給養感知對學習投入的作用機制。基于調查問卷數據的量化分析結果顯示,非正式數字化英語學習情境下的學習者投入由行為、認知、情感、社會四個維度構成;在該情境下,學習者的給養感知對各維度投入具有不同的預測作用,其中,教育給養感知負向預測行為和社會投入,...
生成式人工智能調節下英語學習者記敘文寫作修改的情感體驗研究——讀后續寫教學的Q方法研究————作者:秦麗莉;董京京;張安妮;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分析發現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對記敘文寫作教學重視不足,同時發現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調節下的英語記敘文寫作教學實證研究亦不足。據此,本文依托大學英語寫作課堂中的讀后續寫任務,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調節下英語學習者在記敘文寫作中的情感體驗。研究采用Q方法范式,詳細描述了學習者情感體驗的分組特征,同時借助情感體驗理論的戲劇性事件概念,深入挖掘了學習者情感體驗發展變化的主要動因。研究旨在為數智技術賦能寫...
生成式人工智能干預對大學生外語寫作反饋投入的影響研究————作者:王亞冰;禤倩映;Zhang Jun Lawrence;
摘要:本研究采用混合法探討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干預如何影響我國英語專業大學生對GAI反饋與教師反饋的多維投入。基于 Fredricks et al.創建的三維模型,研究通過前后測問卷測量學生對教師反饋的認知、行為和情感投入,并輔以實驗組反思日志和學生訪談,補充量化結果。結果顯示,實驗組在教師反饋投入三維度均顯著提升;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行為投入顯著更高,而情感和認知投入差異不顯著。訪談揭示學生對教師...
數智時代眾包翻譯的特征、沖突與對策————作者:馮正斌;崔萌;
摘要:眾包翻譯是數智時代發展起來的新型翻譯模式。本文探討了眾包翻譯的概念與特征,闡述了眾包翻譯模式與傳統翻譯模式的沖突問題,綜合運用布迪厄、拉圖爾等學者的社會學理論,從場域、慣習、資本及行動者網絡視角深入解讀了眾包翻譯實踐,分析沖突之根源,并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提出應對策略。本文旨在拓展眾包翻譯研究的理論視野,促進其與傳統翻譯的良性互補,推動翻譯行業在數智時代的健康發展
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涉外法治外語人才培養探究————作者:康銘浩;
摘要:涉外法治外語人才是全球治理時代中國追求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戰略資源。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時空、結構和科技向度上對涉外法治外語人才培養提出了要求。本文分析當前涉外法治外語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建議通過制定精細化的人才培養規劃,建立體系化的人才培養工作機制,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路與模式,提升涉外法治外語人才質量,希冀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一定助力
基于中國傳統家文化的和諧關系管理模式構建研究————作者:錢永紅;
摘要:中國的倫理關系源于家庭、超越家庭,社會關系也通常被看作家族關系的延伸。家文化是中國社會生活和人際互動的一種原型范式,漢語話語交際中的關系管理行為通常也會圍繞家文化的核心觀念而展開。本研究基于一家親、家族、和為貴這三個家文化核心觀念,構建基于中國傳統家文化的和諧關系管理模式,并結合實例驗證該模式的解釋力
中國外語來自網友的投稿評論:
進入三審被拒,理由是不適合本刊,沒有對論文的具體建議! 初審到三審被拒整個過程兩個月左右,還算比較快!
2024-11-03 21:35自由投稿基本沒有希望,懂的都懂。高教社的期刊,一般人基本上過不了二審。過了二審也會長期卡在三審上,甚至三審超過一年時間。純屬浪費時間。國內發C刊太難了,堪比中彩票的概率。資源太少,僧多粥少,普通學生和老師幾乎沒有競爭力
2024-04-26 15:55博士生一作,導師二作,翻譯學方向,2020年12月投的。一審二審順利通過,速度正常,各一個月就通過了。但是,三審周期十分長,7個月,之后以論文不適合本期刊發表,建議改投,最終被拒。根據觀察,副高及以上職稱一作投比較靠譜。學生或講師一作的文章,期刊上基本沒有,不建議此情況投中國外語。
2023-06-28 10:112月7號投稿,到3.2收到退稿通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反應很快,但拒稿沒有任何具體原因。投稿系統不是很友好,對瀏覽器有很高的要求,要求使用Chrome80 火狐74 和IE9,我的瀏覽器版本過低,有些東西顯示不方便,不影響投稿,但總覺得會錯過點什么。
2023-04-20 09:27基本死在二審上。還有等了一年外審連個修改意見都沒有的退稿,你這不是浪費別人時間么??!!好歹外審良心點吧
2021-09-22 16:23常見問題及解答
copyright © m.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