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2-11-20 09:07 熱度:
摘要:現代建筑的設計理念主要強調以人為本,強調科技服務人類,強調人是自然的主人,強調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現代材料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玻璃工業為現代建筑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特別是近代新的結構技術、智能技術、照明技術,使得現代建筑業超過任何歷史時代,為人類提供更加舒適優越的工作環境和人文環境。本文根據生態建筑的基本涵義并結合現代建筑的設計理念,針對我國目前的建筑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簡單探討了生態建筑在建筑領域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生態建筑,建筑設計,探討分析
1設計是實現生態建筑的基本技術策略
所謂生態建筑,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手段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和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居住生活的環境舒適,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從某種意義上講,生態建筑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在考慮材料合理利用、新能源開發等很多問題上都應該把它放到整個城市或者一個區域內通盤考慮,不應該停留在個體建筑這個尺度上,也可以把生態建筑認為是一個技術的集成體,許多技術問題,比如能源優化問題、污水處理問題,太陽能的采用和處理問題,并不是建筑專業范圍內的問題,需要建筑師和各個專業的工程師共同合作。從技術層面上來講,首先規劃選址合理,減少環境污染,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陽能、風能等等。從過程上來講,提高建筑的保溫隔熱性能,實現建筑防曬,自然采光照明等,這是生態建筑采用基本的技術策略。建筑通風是生態建筑普遍采用的比較成熟的技術,自然通風應該取代機械通風和空調制冷,一方面可以不消耗能源而降溫除濕,另一方面提供新鮮的自然空氣,有利于人的健康。
建筑通風可以分為風壓通風和熱壓通風兩種,要有比較理想的外部風環境,一般來講風速不小于每秒兩到三米,房間進深大于 15 米。我國土地資源非常緊張,如果建筑住宅房間進深太大,對土地使用很不利,建筑要面向夏季主導風向,一般房間不大于 15 米,自然通風還是可以得到比較好的解決。同時要強調地理空間,建筑物前后包括圍墻和植被都可以改變自然的風向,改變風力。利用這些東西進行自然通風。
自然通風很不穩定,在外部不理想的時候用一定的熱壓通風。比如在設計中,在轉角的地方設計出入口和玻璃塔,在夏天的時候可以升高,冬天可以降低,周邊玻璃起溫室的作用,對室內起保護的作用。
2 建筑立面的生態設計
建筑能給人們帶來美的感受,這種感受來源于形態。建筑形態與語言、符號等本無聯系,但在如何表達思想、情感這一意義上,建筑卻象語言學一樣,有一種系統化的、可以詮釋某種信息的符號系統,因而形成了建筑的語言符號體系。當代生態建筑立面更是處處充滿了理性與詩意的生態語言。
2.1 雙層表皮
通常“雙層表皮”的內層是普通意義上的建筑界面,擁有建筑圍護功能以及可正常開啟的窗扇;而外層界面主要起附加作用,如為建筑遮擋不穩定的猛烈氣流;兩層界面間安置防止陽光直射的百葉。而內、外兩層界面間的空氣又充當了建筑內部空間的氣候緩沖區域,使建筑內部擁有更為舒適的氣候環境。雙層界面在減低建筑能耗、實現建筑生態化的同時,也創造了一種嶄新的建筑形態,增加了使用者對建筑空間層次的體驗。如德國埃森的 RWE 公司塔樓,是一座擁有雙層玻璃表皮的圓柱形建筑。該建筑的內外兩層玻璃間距50cm,有利于空氣的流通,并安裝了一套遮陽系統。內層玻璃可以自由開啟,外層玻璃阻擋高空的風力,因此其內部工作間可以享受自然的空氣卻不必擔心高空猛烈的陣風。這一生態與詩意構想使大樓基本上放棄了昂貴的機械空調,也節約了能源。此后還有蓋茨大樓、吉寶歐文化中心等等,更是“雙層表皮”充滿智慧與詩意的完美表現。
2.2 立面復合
建筑外表不再是一張單一的“膜”,建筑立面可利用檐廊、柱廊、構件凹凸、構架、構造墻等多種手法,創造一個開放的、有層次的“立面空間”,該手法不僅“軟化”了建筑立面設計、增加立面的景觀層次、加強了建筑與環境的對話,更重要的是立面也具有了生態調節、遮陽等多種功能。如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辦公樓,在西向建筑主入口處設計了一面大尺度的防曬墻。這面由混凝土制成的防曬墻完全與建筑脫開,在夏季與過渡季節,可以完全遮擋西曬的直射陽光;防曬墻與建筑主體之間的空隙有利于室內空氣的流通 (拔風作用) 并可保證主體建筑室內的均勻天光照明。在冬季,防曬墻能有效地遮擋西北風,從而有效緩解外部氣溫對建筑內部的影響。“立面復合”的設計手法和細部處理給人們以諸多新穎的感覺。
2.3 立面綠化
界面綠化是指利用植物的美學、生態學和能源保護等方面的優勢,將植被與建筑的表皮相結合,進而達到綠化、美化及生態的目的。從生態學的角度講,墻面尤其是垂直墻面是建筑實現生態化的薄弱環節。因此,如何解決墻面的保溫隔熱問題,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重要環節,毫無疑問,“立面綠化”是有效的途徑之一,綠化猶如為建筑穿上了一層綠色的外套,在夏季能對室內空間與建筑外墻起遮陽作用,同時減少外部的熱反射和眩光進入室內,在冬季成為建筑的附加保溫層;綠化的立面使建筑擁有看起來更自然的外觀,同時軟化了城市“水泥化”的僵硬形象。“立面綠化”已成為廣泛使用的建筑生態化和建筑美化的有效途徑之一。
2.4 可調界面
依據環境可以進行自我調節的建筑界面是當代建筑在高技術條件下實現生態化、節能化的新措施。1996 年,歐洲的 30 多位著名建筑師共同簽署了 《在建筑和城市規劃中應用太陽能的歐洲憲章》,其中曾對建筑界面做出過如下的陳述:建筑外墻對光、熱和空氣的穿透性以及墻體本身的通透程度必須是可調控的,即能夠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法國建筑師讓·努維爾設計的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其建筑立面的設計就是利用照相機光圈可調原理。努維爾在窗戶上裝入了按照陽光的強度調節進光量的裝置,建筑主立面覆以隔柵,形成單元格式立面構成,每一個單元格里都清晰可見控制調節的電子線路板,充分體現出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關于這座與眾不同的建筑,努維爾曾這樣說過:“傳統的建筑是以固定的體量作為基礎。這里邊沒有注意到光的首要性———正是光使我們能夠看到建筑;并且它忽視了光的可能性以及它的多樣性,一旦你理解了光是如何的豐富多變,并且感受到它的豐富性,你的建筑語匯就會立刻變得不同,這是許多經典建筑所沒有想到的。這樣,一個暫時的建筑變得可能了———不是因為暫時的結構,而是因為光隨時改變著建筑的形態。”
2.5 遮陽構件
當代的生態建筑對于遮陽設計非常重視。良好的遮陽設計不僅有助于節能,符合未來發展的要求,而且遮陽構件還具有使建筑趨于人性化的作用,透過精致的細部設計充分展現材料特性與細膩的尺度,改變人們對于“工業時代”機械美學冷冰冰、缺乏人性化尺度的看法。當代的建筑遮陽形式有橫向的或縱向的遮陽格片,有可以塑造震撼的室內光影效果的布幔遮陽,也有角度自動可調、遮陽不遮光的百葉窗簾。
不同形式的遮陽構件適用于不同的地區和建筑,而且對于建筑立面具有不同程度的裝飾效果。如建筑師諾曼·福斯特設計的弗雷尤斯地方中等職業學校,建筑在向陽的一側設計了一組銀色的遮陽板,用來阻擋夏季酷熱的陽光。陽光透過遮陽板的縫隙投下縷縷的光斑,猶如譜寫一曲動人的旋律。曾幾何時,遮陽構件已被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建筑師廣泛采用,成為生態建筑立面典型的形式語言。
文章標題:關于建筑生態設計的探討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m.56st48f.cn/fblw/ligong/jianzhusheji/1411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m.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