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粵海風》
關注()搜論文知識網并非《粵海風》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捷橋梁。本站與《粵海風》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雜志簡介
《粵海風》雜志是全國首家文化批評雜志,它把目光不僅僅局限于文史哲等傳統人文學科,而是著眼于人類社會的諸多歷史文化現象,提倡一種“大文化視野”。《粵海風》雜志的欄目設置有論說、人生、反響、藝苑、回望、現象、漫話等,在內容和風格上都提倡多元化,以優秀與深刻為唯一標準。在文風上,《粵海風》一直提倡深刻而不晦澀,好看而不庸俗的辦刊宗旨,希望把歷史上的、當前社會上的和文化學術界的各種現象都納入到深刻的論說當中。
《粵海風》注重文化品位,堅持精品路線,受到社會、尤其是學術文化界的廣泛關注,進入了許多一流專家學者的視野,成為全國較有影響的學術文化類刊物。《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文學報》、《中國青年報》等著名主流報刊以及國外的一些華文報刊都轉載過《粵海風》刊發的文章,一些文章在海內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ASPT來源刊
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欄目設置
本刊欄目設置有論說、人生、反響、藝苑、回望、現象、漫話等。
本站已成功發表的論文:
1 金玉滿堂 封偉民陶瓷藝術欣賞 趙利平; 2
2 先知不會在他的故鄉成為先知 單磊; 3-7
3 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答“騰訊文化”記者問 丁帆; 8-12
4 陳寅恪先生身后事 吳定宇; 13-19
5 “六一八彈劾案”的由來、癥結及影響——在孫中山大元帥紀念館的演講 曾慶榴; 20-23
6 自傳、回憶錄與口述歷史 陳墨; 24-27
7 漢傳佛教向何處去 孫紹先; 28-30
8 姚辛:窮盡一生為“左聯” 秋石; 31-35
9 追念恩師林增平 王杰; 36-41
10 魯迅視野里的讀經與讀史 趙獻濤; 42-45
11 啟蒙:繁復的五四旋律 陳佳冀; 46-48
12 當代影像中的八路軍軍帽 李新宇; 49-52
相關論文范文:參考關于發展生態文化的幾個問題
摘 要:發展生態文化對人的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生產、消費、流通協調發展、促進社會文明均有重大作用。我國近年來在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商品流通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生態文化的發展。為發展生態文化,要端正人的價值導向,發展生態文化產業、產品和服務,促進生產、消費、流通協調發展。并弘揚自古以來的優秀生態文化,并使其走向世界。
關鍵詞:評職稱對論文的要求 ,生態文化,商品流通,經濟發展方式,以人為本
一、發展生態文化的作用
生態文化既然很崇高,因而發展生態文化,作用也很大。我認為,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粵海風最新期刊目錄
早期閱讀與王蒙的審美“啟蒙”————作者:溫奉橋;
摘要:閱讀史的本質是作家的精神史、成長史,早期閱讀因帶有更多精神性和心靈性,對作家的創作具有重要的形塑作用。早期閱讀對王蒙具有多方面深遠影響。早期文學閱讀,不但喚醒了王蒙的審美感覺、生命意識,更培育了王蒙最初的審美趣味;而少年時代對革命理論、左翼文學、蘇俄文學的閱讀與接受,則直接影響了王蒙文學觀念、價值取向的形成
文學史中的“讀者”去哪兒了?————作者:郭洪雷;
摘要:<正>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學史問題始終是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熱點。無論是錢理群、陳平原、黃子平等人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陳思和、王曉明在《上海文論》開設《重寫文學史》專欄,對趙樹理、柳青、郭小川、丁玲、茅盾等一些重要作家作品進行再敘述、再評價,還是20世紀90年代大量現當代文學史的紛紛面世,都成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重要事件
粵港澳大灣區文藝發展指數總報告(2023年)————作者:粵港澳大灣區文藝指數課題組;
摘要:<正>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三地文藝界也第一次以文藝共同體的形式走到一起,強化交流合作,凝聚大灣區文藝力量,激發大灣區文藝活力,孵育大灣區人文精神,共推大灣區文藝融合發展、創新發展。2024年6月底,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藝合作峰會在深圳召開,標志著每年一度的粵港澳大灣區文藝合作峰會漸入常態化,灣區文藝交流合作發展即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從過去到當下:粵港澳大灣區科幻文學的歷史流變與區域特征研究————作者:謝瑞瑞;曾一果;
摘要: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世界級城市群”重要空間載體,因其獨特而復雜的區域背景滋養出蘊含灣區人文精神與氣質的“大灣區科幻文學”。探尋灣區科幻創作的歷史緣起與文學特征,描繪從近代到現代百年時間跨越中,灣區科幻文學的區域性、獨特性、技術性,有助于我們理解大灣區科幻文學的發展沿革與階段特點。從歷史維度和地理維度上輔以理解,灣區科幻文學如今呈現出蓬勃的創作生命力,形成了融合地域特征、立足科技前沿并富有人文關懷...
粵港澳大灣區科幻小說敘事的現代性研究————作者:程露;
摘要:近年來,陳崇正、王威廉等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作家敏銳地覺察到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心理沖擊,努力探索一種既接軌國際又符合中國特質的敘事模式,以《懸浮術》《美人城手記》《野未來》以及陳楸帆部分作品為代表的科幻文學創作呈現出新的現代主義文學氣質。梳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與中國現代主義文學發展軌跡,分析廣東當代文學的特點,目的在于為粵港澳大灣區科幻小說確定一個歷史坐標,這個坐標對于講好中國故事尤為重要。粵港澳大灣...
主持人語 讀者:行動著的與有生命質感的————作者:趙普光;
摘要:<正>由暨南大學閱讀文化研究中心與粵海風雜志社聯合推出的“讀者維度”與文學史研究的革新專題又出爐了。本期(第二期)專題的唯一主角仍是讀者,核心對象還是閱讀。讓隱去的讀者呈現,面目生動,是我們的關切。讀者在哪兒?在文學史的視野之外,在學者痛心疾首的哀嘆聲中,在城市褶皺里,在街頭巷尾,在飛馳的被數字系統捆綁的出租車里,閱讀依然曾是并仍是生活的一部分,讀者仍然活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讀者認知匱乏情境與中國海外華文文學學術史的生成————作者:池雷鳴;
摘要:中國海外華文文學學術史在開端處,由于作品難尋、資料難搜,導致因閱讀不足而生成認知匱乏的歷史情境。從近半個世紀的學術史發展歷程來看,讀者認知匱乏情境,并非僅是開端處的特點,也非全是時代的因素,而是內嵌于海外華文文學的發生、特質及其中國學術史的生成之中。海外華文文學的世界性,與其國別性(非國家性)、邊緣性、離散性等特質不可割裂,是多元一體,共同表征出海外華文文學的艱難底色。除了邊緣、離散的苦難意味之外...
人文與科技雙翼齊飛——近年來大灣區科幻文學觀察————作者:劉茉琳;孟圓舒;
摘要:伴隨中國科幻文學的成長,近年來灣區科幻文學創作也逐漸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眾多作家踴躍投身這一極具未來性與挑戰性的創作領域,王威廉、陳崇正、海漄、陳楸帆等年輕作家既有探索性又各具魅力的科幻寫作給灣區文學帶來了新的風貌。灣區科幻立足于經濟實力和科技優勢的發展根基,描寫了一系列關于人類文明和宇宙哲學思考的優秀作品,同時在文本中注入了濃厚的人文精神。通過觀察,人文與科技雙翼齊飛是近年來灣區科幻寫作的最大...
主體拓展、時空記憶與深度現實主義——論王威廉科幻小說與未來詩學————作者:鄭堅;
摘要:自從2021年在《野未來》中提出“未來詩學”這一范疇,王威廉的科幻小說寫作呈現出自覺的“時間之外”的深度現實主義特征。以對無限拓展的主體的聚焦,構建和預言人工智能等科技與人類的未來關系,探討賽博格人機融合等未來及整體的生存狀態。以“對存在的遺忘”來探討時間、空間與記憶的未來存在方式,引發對存在與虛無的哲學思考。未來是現實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未來一直持續到來”的科幻敘事中,通過深度現實主義將未來視為...
葉燮《原詩》中的詩評標準與詩論的體系性追求————作者:譚斯元;
摘要:葉燮在《原詩》中將“詩道之不能長振”歸咎于古今詩評者的失職,在他看來,許多前人的詩論“雜而無章,紛而不一”,缺乏邏輯的嚴密和理論的深入。有鑒于此,可以總結出葉燮眼中的理想詩評應當具備“嚴密有章,探其本原”的特點,即強調詩論的體系性與邏輯學。葉燮的詩論體現出明顯自覺的體系性追求,具有明晰的基本概念及邏輯結構,并將片斷化的審美感悟擢升為普遍的美學概念,具備嚴謹深入的學術精神,是中國古典文論在漫長積淀后...
學校、社團與傳媒: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粵港澳文藝公共空間的建構————作者:邵明眾;
摘要: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粵港澳地區通過對學校、社團和傳媒等場景中文藝公共空間的建構與拓展,成為宣傳抗日、進行文藝救亡的有力力量。學校作為基礎性的文藝公共空間,成為中國共產黨開展活動的重要場域。在建構社團這一拓展性的文藝公共空間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借助學緣、地緣等社會關系網絡,將文藝活動的影響力擴展到更廣泛的社會群體中。中國共產黨還利用傳媒場景,建構了具有廣泛性的文藝公共空間,包括報刊、電影等,跨越地域限...
《人海同游》:雙城敘事與南方詩性的影像重構————作者:魏晨捷;
摘要:青年導演蔡杰執導的電影《人海同游》體現出南方電影中“雙城敘事”與“南方詩性”的影像重構邏輯。影片通過在地表達的創作傾向、雙城鏡像的敘事策略及詩意復歸的紀實影像美學風格,借助地緣空間與文化實踐的辯證互動,體現出空間流動性、時間開放性,情感個體性和文化混雜性的南方詩性美學表征,為中國電影的多元敘事以及粵港澳文化認同開辟了新的實踐路徑
“經典是文化傳統凝結的琥珀”——對話茅盾文學獎得主劉斯奮先生————作者:劉斯奮 ;盧瑜 ;邱毓賢 ;陳瑞迪;
摘要:<正>閱讀,是一種行動。我們經由閱讀觀照現實,經由閱讀與同代或不同代的人情感共振,也經由閱讀向世界發問,閱讀是我們從文本進入語境、進入歷史的通道。而“屏閱讀”時代,我們的閱讀正在發生裂變,信息更加繁雜,閱讀更加倉促,反饋更加即時,閱讀世界似乎更廣闊,卻也似乎更狹窄了。作為廣東目前唯一一部獲茅盾文學獎的小說,《白門柳》幾次再版,有著非常磅礴的生命力。適逢作者劉斯奮先生藝文生涯七十年學術研...
蒼黃欣喜中,淚珠兒,驚碎長街清冷——六十五年前一樁舊事片段閃爍————作者:黃樹森;
摘要:<正>榕絲牽舫,湖鏡開顏。2023年11月16日,一眾老友,在東湖邊的水善坊小聚暖歲。酒過三巡,劉中國掏出他在古舊書攤上淘得的明清傳奇《清忠譜》《精忠記》校勘本,我和老同窗金欽俊,人各一冊自己的“少作”,心旌蕩漾,當場就翻閱起來。后生仔順手拍了“老同窗讀書圖”。這幾幅照片足以凝固時間,讓我們可以一窺消逝的過往,讓歲月增加它的光芒和激情,也延伸了人生的寬度和長度
悖論的具身性:數字時代數字游戲的交互敘事——以《黑神話:悟空》為考察中心————作者:許燕轉;
摘要:數字時代,以人機交互、虛擬現實數字技術為基本特征的數字游戲,對傳統游戲的基本特征有了很大的革變。主要體現在游戲主體上,“身體性”體現在從肉身到體感到化身三層次的延展;游戲媒介上,從身體到界面再到空間的三維度交互;而在玩家的主體性建構上,同樣出現被限定、虛擬性主體和復合性主體的三種類型。游戲者(玩家)以“身體”為關鍵媒介,演化出游戲感知、行為、身份系統,既具有切實身體支持的“具身性”,又需要大量虛擬...
對我國游戲產業發展的審思——基于《黑神話:悟空》出圈的觀察————作者:溫朝霞;
摘要:我國的游戲產業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并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進步而得到快速發展,現已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走出去”的主力軍。隨著《黑神話:悟空》的火爆出圈,關于游戲產業的文化屬性問題備受關注。而要構建游戲產業的正面文化價值,實現游戲的正能量傳遞,必須推動游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發展游戲產業的相關政策,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的游戲生態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應...
成為“天命人”:魂系操控與角色化身——《黑神話:悟空》的時代寓言————作者:吳寒柳;
摘要:《黑神話:悟空》作為中國第一款3A游戲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黑神話:悟空》通過塑造“天命人”這一電子角色,改寫了西游故事,并以其“魂系”游戲機制的設計,使玩家沉浸其中,以肉身化入“天命人”。將《黑神話:悟空》作為方法,可以洞見電子游戲作為新媒介是如何在新世紀講述一個民族寓言故事,又是如何塑造玩家感知、理解、建構世界的新方式
中國門神觀念的衍變及現行————作者:周建江;
摘要:<正>一中國傳統文化施之于中國民間習俗上有門神的觀念。中國民間習俗多種多樣,有自然的,有社會的,有宗教的,有文化的,真正要一一做起來,令人應接不暇。舉其要者,按照天文學與地理、氣象學的原理,以時節分,有24節氣;按照季節分,有春分、秋分之別,有夏至、冬至之差;以日期分,有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按照宗教分,有四月初八的佛旦日、有七月十五的中元節等。在這些節日中,春節是最重要的節日,因...
此“英歌”到彼《英歌》:傳統舞蹈的當代表達————作者:曾華美;
摘要:<正>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潮汕英歌舞似乎一夜之間火爆全國,并走向世界,甚而許多媒體、觀眾稱之為“中華戰舞”。借著這個熱點,廣州市歌舞劇院再次將“英歌”(之前創作過《醒·獅》《龍·舟》)這個“地利因素”的傳統舞蹈作為主要創作素材,并于2024年12月14—15日在廣州大劇院成功上演。據稱,3個小時之內賣出2000多張票,3天內即告售罄,遠超預期,遂于12月15日下午加演一場。上演之后,廣州...
記憶符號與審美共情:從《英歌》透視當代舞劇的藝術實踐————作者:張詩曼;仝妍;
摘要:當代舞劇創作實踐中,地域性的題材選擇和文化表達是一個重要的特征。本文聚焦于舞劇《英歌》,探討其如何以舞劇藝術形式展現地域文化。通過對舞劇中舞蹈語匯對地域文化符號的具象演繹、舞劇結構以時空轉換引發的文化記憶賡續,以及平衡主客體的審美共情等方面的分析,得出舞劇《英歌》不僅停留于對地域文化的藝術轉化和再現,更在于在舞劇語境中以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展現出的集體情感認同,在當代舞劇的地域性表達和文化傳承創新中...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m.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